为推动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,围绕“红色建工”特色党建品牌,黑建一公司党委以“五个一”党建工作新路径为抓手,推出“知行学堂”栏目,通过党务知识、红色精神、红色故事、时代先锋、身边榜样等小课堂,让思想的力量、理论的力量成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。

在海阳市的地雷战纪念馆里,陈列着许多的物品,它们经历时间流逝保存至今,为后人讲述着曾经在海阳大地上发生的故事。其中有一面锦旗,讲述的就是英雄母亲王淑芳送四个儿子上战场的革命事迹。 展柜中,这面三角形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,上面写着“爬山顶立大功,挣出来的模范永远是光荣。”

王淑芳,郭城镇郭城三村人,1900年出生,1979年去世,享年79岁。年轻时丈夫早亡,她自己一个人抚养六个儿子,生活异常艰辛。但她思想进步,积极投身支前工作,成为当地有名的支前模范,也因此成为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、县参议员,多次参与胶东地区重要会议。 即使知道战争的残酷,自1943年-1946年年间,她仍旧同意满腔热血的儿子们参军:长子于吉宾,1943年到胶东军区当兵。次子于庆宾,1945年参加胶东特务团。三子于义斌,1945年到六师十八团(后称十三纵)当兵,四子于建宾,1947年先是到胶东军区当兵,后转到牙山公安局工作。五子于仙宾,因幼年铡草被铡刀伤了左手食指及中指,未能参军。新中国成立后,六子于乐宾,1953年到渤海舰队参军。 新中国成立前参军的四个儿子中,只有老三于义斌仍健在,今年93岁的于义斌,跟着军队参加不少的战斗,1947年,在潍坊外围与赵保原部队进行战斗时,作为通讯兵,他和战友们轮番上阵。就是在这场战役,于义斌不幸被炮弹击中左臂负伤并留下残疾。 王淑芳三儿子于义斌:“我挂彩以后我母亲她不怎么表达,她自己受罪她心里清楚,她也不跟我们说,就是这样的,那个时候家里边老四都走了,就剩老五了,老六还给人家养活三个小孩儿,给人家养活三个孩子,一个姓李的是栖霞的,叫小李,还有一个姓庞的两个孩子,他三个,再加上原来老四也在家。” 作为支前模范,王淑芳一边亲手把自己的儿子们送上战场保家卫国,一次次忍受至亲生离之苦,另一边,又对收养的孩子爱护有加,视如己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