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从立秋到霜降,秋分将秋季均分为二,至此,秋季过半。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过去把秋季分成孟秋、仲秋和季秋三部分,秋分正处仲秋,所谓平分秋色是也。 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。秋的颜色虽没有夏季那么热烈,却也不是单调的,黄色作为秋的主色调,兼容了枫叶的火红与松柏的苍翠,在氤氲的烟雾笼罩下,更添秋意浓烈。 秋分有三候:“一候雷始收声,二候蛰虫坯户,三候水始涸。”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雷声仿佛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。由于天气变冷,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,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。秋高气爽,天气干燥,水气蒸发快,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,一些沼泽及浅水洼处慢慢干涸。 秋分时节,也是一年中最忙的农时之一。秋分,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。 秋分时节,风和日丽,丹桂飘香,蟹肥菊黄,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。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起点,更是春耕夏种的终点。 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句农谚: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。”谚语中表明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。而“秋分天气白云来,处处好歌好稻栽”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栽种水稻的时间。秋收、秋耕、秋种,田间一副热闹的景象。 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,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说。《礼记》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之朝,夕月之夕。”这里的夕月之夕,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。据史书记载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。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 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圆月。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。所以,后来就将“祭月节”由“秋分”调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。夜凉如水,明月松间,初日拂晓,看万山红遍,枫叶流丹。石榴结籽,棉铃绽放,蟹肥菊黄,品秋稻飘香,幸福绵长。